联华证券-手机在线股票交易-股票交易平台app

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 “春风”吹拂玉米生 期货赋能产业兴

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 “春风”吹拂玉米生 期货赋能产业兴

1989年12月29日,日经225指数盘中达到38957.44点的高位,此后日本股市开启了长达近20年的调整。2009年初开始,日经225指数开始缓慢反弹,2023年全年指数上涨逾28%,受到全球投资者高度关注。2024年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日经225指数涨势不减并持续创出阶段新高,今日(2月22日)更是创出历史新高,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已超过16%。

  “二十年风雨路玉米期货向上而生”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自2004年恢复上市以来,玉米期货已稳健走过二十载春秋,不仅见证了行业变迁,更推动了玉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十年间,玉米期货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功能日益凸显,成为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即日起,本报推出“二十年风雨路玉米期货向上而生”系列报道,回顾玉米期货上市以来的发展历程,敬请关注。

  进入新世纪,面对市场化浪潮,2004年国务院宣布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取消价格保护政策,玉米开始走向市场化,价格波动幅度加大。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多次联合上报国务院,希望恢复玉米期货上市交易,为玉米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在大商所恢复上市,开始了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旅程。

  携手产业相伴而行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在上海源耀集团研投中心总监吴灵敏看来,历经1993年首次上市和1998年清理整顿退市后于2004年恢复上市的玉米期货,一直带有市场和制度之间相互适配的基因。“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日益显现,到了2004年,国务院公布新一轮粮改方案,此时期货市场已经步入规范化发展之路。恢复上市玉米期货,为产业定价和避险提供支持,也就水到渠成了。”

  玉米期货恢复上市以来的20年,也是我国玉米产业向阳生长的2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年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从2545万公顷增长至4421万公顷,产量从13029万吨增长至28884万吨,分别提升了74%和122%。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近几年在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玉米单产明显提升,从而推动整体产量于去年创下了约2.89亿吨的新高。

  在增产的过程中,玉米的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下游需求从最早的口粮转向饲用和深加工用途。国投期货大连分公司王馨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玉米与豆粕同为重要饲料原料,随着国内畜牧业、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工业领域对玉米的需求量逐渐上升。全国玉米产量约七成用于满足饲料需求,约三成投入深加工。深加工中,酒精占比30%,淀粉占比70%。玉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玉米出口量和进口量的此消彼长,2021年以来,我国玉米进口量一直维持千万吨以上的规模。

  从最初的小商小贩、小农户小作坊,到后来的大型合作社、大型企业,20年来玉米产业茁壮成长,不仅服务人民吃得饱、吃得好,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投喂口粮”。而产业的发展呼唤公允的价格以及对风险的有效管控,为玉米期货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地基。多年来,玉米期货市场与现货产业携手成长,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的壮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从上市初期的8.57万手和11.12万手增长到2024年上半年的58.34万手和138.8万手,分别增长了5.81倍和11.48倍。

  当然,玉米期货20年的成长历程也与产业政策的变化相伴,“临储”二字,成了谈论玉米期货时绕不开的字眼。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2004年国家退出保护价收购政策到2008年实施临储政策之前,玉米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期货成交持仓规模也相应增长。但在执行临储政策的2008年至2015年,国家每年稳步提高收储价,这一价格成了现货市场的“定价之锚”,玉米期现货价格波动幅度随之下降。直到2016年之后,随着临储政策的取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玉米临储库存逐渐消化,定价回归市场,产业链相关主体风险管理需求激增,玉米期货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统计,2016年玉米期货日均成交和持仓分别为50万手、113万手,分别是临储政策实施期间的5.6倍、4.3倍。

  谈及最近几年玉米行情特点,光大期货农产品研究总监王娜表示,复杂性和影响因素都在增加。例如,最近3~5年,中国扩大进口,小麦、稻谷等替代品的供应增加,造成以往上市期低、消费期高的玉米价格季节性规律被打乱,取而代之的是上市期价格高、销售期价格低的情形更常出现,贸易商囤粮难以赚取差价,传统贸易模式失效。“在此背景下,玉米贸易模式出现了分化,中小贸易商更多选择随收随卖的短期模式,而一些大型贸易企业则早早将目光投向了期货,他们善于利用基差贸易、期货套保的模式来获取稳定而持续的利润,因而敢于长期囤货,也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王娜说。

  价格愈发变幻莫测,让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主体意识到过往的“硬扛”“经验导向”等做法并不符合长远的发展要求,玉米期货被更多从业者接受。吴灵敏认为,期货工具对产业链企业的最大意义就是对冲风险,可以帮助企业锁定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熨平价格和利润波动,有助于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因此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接触和使用玉米期货工具。

  运行质量持续提升期货功能有效发挥

  玉米期货能够历经20年仍然充满青春气息活跃在期货市场,为服务产业持续发光发热,离不开交易所的悉心维护和优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年间大商所共对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进行了四次调整。早在2006年,为了适应现货贸易实际情况,大商所就在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中增加了水分替代品并调减了容重和生霉粒替代品的贴水,从而扩大了可供交割量,后来又于2009年根据新旧检测方法容重结果的换算关系,对容重标准作出相应调整,使其与国标相衔接。此后,随着现货市场中玉米品质的提升,大商所先后于2014年和2023年两次提升容重指标,以更好贴近现货玉米的质量发展趋势,体现优质优价。

  而为了解决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库容紧张、交割区域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大商所创新提出集团交割的解决方案,于2016年将交割区域由辽宁沿海港口地区扩展至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份,在2017年正式推出集团交割业务并开始设立集团库及分库,便利了企业在东北接力国储进行玉米收购和贸易的过程中执行套保和交割,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

  除了修炼玉米期货“内功”,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大商所还围绕玉米期货形成了多系列避险链条、多元化避险工具体系。比如,玉米期货与2000年上市的豆粕、2013年上市的鸡蛋、2021年上市的生猪期货形成完整的饲料养殖避险链条;与2014年上市的玉米淀粉形成深加工避险链条;与2017年上市的玉米期权、2019年以来在场外平台陆续推出的基差交易和标准仓单交易等业务形成了全工具供给的风险管理体系,为玉米产业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精细化的定价和风控选择。

  精心呵护之下,玉米期货市场实现了运行质量的提升。2023年玉米期现相关性达到0.99,套保效率0.94,为企业定价和套保提供了趁手的工具。其间,大商所不断深化产业培育工作,通过“产融基地”“企风计划”等项目,发动龙头企业、期货公司等多方力量对广大产业链企业开展针对性辅导与支持。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已经达到47%的水平,目前100%的玉米大型贸易企业、85%的全国20强饲料养殖企业、70%的全国20强深加工企业利用玉米期货规避现货经营中的价格波动风险,围绕玉米期货形成的避险链条已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较为充分的品种系列之一。

  “过去20年,玉米产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从陌生到熟悉,从仅关注简单的套期保值到全面认识期货工具的多样性,从被动跟随市场趋势到主动将期货工具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可谓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粮食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虹称,玉米产业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产业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玉米期货交易规模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市场流动性增强。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简单套期保值,而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基差交易、含权贸易等多种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如今出镜率颇高的“保险+期货”,最早就是在玉米品种上尝试推出的。2015年8月,在大商所推动下,人保财险与新湖期货达成业务合作协议,为辽宁义县两家合作社的1000吨玉米提供了价格保险,翻开了期货业与保险业合作精准服务“三农”的新篇章。9年来,仅在玉米品种上,大商所就支持开展了195个玉米“保险+期货”项目,覆盖18个省份,涉及现货1125万吨,惠及农户11.4万人,实现理赔5.98亿元,以中国特色的期货“支农支小”践行普惠金融,进一步完善了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为强农惠农富农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大商所将坚持“一品一策”,做好玉米品种维护工作,密切跟踪玉米现货市场变化,适时优化合约规则制度,完善交割库结构和布局,同时继续以“农保计划”“企风企划”等品牌为抓手,不断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培育和服务水平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为服务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期货力量。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



Powered by 联华证券-手机在线股票交易-股票交易平台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